第(3/3)页 再者都是近海运输,风向多变,在船只的排水量在某个阈值之前,硬帆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船厂也能制造一些软帆船,也有人尝试用,可是娴熟的水手并没有多少,加之船一般都造的不大,也没有多年积累下的航船技术和实践积累,陈健也只能舍弃。 唯一特殊定做的那艘船,算是做了一些改进。 内部用的是肋材而非水密舱结构,放弃了水密舱的安全性,换取了内部空间的通畅,安装了从侧面卸货的舷窗,实际上是为了在内部安装大炮。 船身的长款比例适当加长了一些,但是用的还是水手们都熟练使用的硬帆。 降低艏艉楼高度,改成弦墙平齐,在尾部加了一根桅杆加装纵帆,舰艏加了一根小的斜桅杆,装了三面软的三角帆,主桅仍旧采用常用的硬帆。 全长大约四十二步,宽九步,主桅杆二十步高,总排水量大约在六百吨,用的是北方的上等橡木制成,原始森林很多,木材倒是不缺。 六百吨的排水量,放在这个时代,算不上太大的船,属于可以环球航行但是海军主力决战有些太小的水平。 这艘船陈健也没准备用来装多少货物,而是作为一艘训练船和自己船队的旗舰。 船员已经开始在船上训练,全都是按照正常船员三份的数量,原本正常货运只需要三四十人的硬帆船,陈健往船上塞了一百二十个人,这还不算将来的炮手和将来可能要补充的战斗人员。 很显然这从开始就不是一艘准备运货的船。 除了二十多个老水手,剩下的都是弄来的社会底层的亡命徒。 船是个狭小的空间,是最适合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的土壤。这里没有船长和船员的平等,没有船长会傻呵呵地想和水手做朋友,只有服从和纪律、皮鞭。 因为船太小,茫茫大海上,这些水手想跑都没地方跑。要么服从,要么被扔进大海,这个时代的海军就是弱肉强食的文化,并对丛林法则形成了一种病态的认同。 无业游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水手。正如被生活折磨的、对死亡、自杀、溺死亲儿已然熟视无睹的社会底层才是这个时代倒数第二好的排队枪毙陆军一样。 陈健对于父亲让人帮找招来的船员十分满意,他让人帮忙画了一条本初子午线可不是为了这一次去齐国贸易的。 新船在年初就已经下水,陈健给这艘船起了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名字。 紫色石英号。 第(3/3)页